国务院决定:再取消13类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04 15:4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化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提升市场效率;决定再取消一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更大释放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确定进一步促进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的措施,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这次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对当前激发市场活力、顶住下行压力有重要意义。

一要依法依规落实监管责任。各地各部门对其审批或指导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已取消审批但仍需政府监管的事项,由主管部门负责。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涉及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健康重点领域的监管,杜绝盲区。

二要寓监管于服务。围绕服务企业发展,分领域制定全国统一、简明易行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对边界模糊、执行弹性大的要清理。

三要以公开透明促进公正监管。行政执法要全程留痕,执法依据、结果原则上都要对社会公开。

四要创新监管。涉企行政检查原则上都要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推行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完善对新兴产业的包容审慎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和信用监管。建立联合惩戒、终身禁入等惩戒机制。

这次会议有哪些决定

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以“减证”促“简政”、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会议决定,在近年来大幅压减生产许可证基础上,再取消内燃机、汽车制动液等13类产品生产许可证,对其中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认证费用由财政负担。

会议要求减证不减责任,各有关方面要推动构建以标准引领、企业履责、政府监管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确保工业产品质量安全。

为何取消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张文兵曾在接受采访时解释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保障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而建立的一道技术准入门槛,初衷是从源头加强质量监管和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现阶段为何又要进一步减少生产许可证种类数量呢?关于这一点,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6月的一场会议上曾举出一个案例:一家电器企业曾反映,他们生产的“大冰箱”和“小冰箱”生产工艺和材料没有本质差别,却要申请两个不同的许可证或强制认证,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

在上述会议上李克强指出:“我们发展制造业,壮大实体经济,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生产经营领域许可证多、涉及部门也多。这些重重叠叠的‘许可’,不仅让企业不堪重负,也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压减许可证种类和数量上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绩:2018年9月之前,需要许可证的产品类别已从最高时的487类缩减到38类;紧接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又将继续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压缩到24类,包括建筑用钢筋、水泥、电线电缆等。

此次国常会宣布的有关决定,使内燃机、汽车制动液等13类产品未来不再需要生产许可证。小编注意到,不久前发布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要求:“进一步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2019年9月底前将发证产品种类从24类压减至12类以内”。

部分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放管服’改革中,‘管’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事中事后监管方面也要强化力度。”

那么,在前端“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如何做好后端“管”的工作,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小编注意到,此次国常会对这批取消生产许可证产品的质量监管工作作出了详细部署。会议要求,对其中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认证费用由财政负担。会议还强调,减证不减责任,各有关方面要推动构建以标准引领、企业履责、政府监管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确保工业产品质量安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在今年7月介绍称:强制性产品认证是一种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管理制度。列入目录内的产品没有经过认证,就不能出厂、销售、进口,不能在经营活动中使用。

经过此次压减后,仍有一部分产品需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对于为何在简政放权过程中继续保留一定类别产品的许可证制度,张文兵表示,实施许可证制度的产品都涉及重大安全和环保问题,经过改革,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将进一步聚焦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