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疫情期渐褪,倒闭期来袭,2020年才过了3个半月,已有578家诊所公开寻求转让。诊锁界预计,1~4月份全国诊所转让数量将超过2019全年诊所转让总量,诊所行业迎来真正考验。
来源:诊锁界
作者:太白
“太难了!”可能是2020年各行各业的心声,医疗服务行业尤其如此。
持续的疫情、停诊的政令,给民营医疗带来了巨大冲击,作为医疗服务最小单元的诊所,也在本次疫情遭受重创。
01 疫情期诊所转让情况报告
疫情期渐退,转让倒闭期来袭
主要来源:诊锁界数据库、商铺网、康强加盟网等 制图:诊锁界
据公开数据搜集难以详尽,如有误差,敬请指正(下同)
诊锁界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1月至4月10日,公开发布诊所(此处包括门诊部、卫生室/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诊所类医疗机构)转让信息的医疗机构有578家,在疫情高峰期后的3月有317家诊所类机构寻求转让,是2月诊所转让数量的6倍。在4月上旬,仅10天内有168家机构发布转让信息,按此趋势4月将有近500家诊所转让或倒闭。
诊锁界预计,仅1~4月诊所转让数量,将超过2019年全年的诊所转让量。疫情高峰期已过,但诊所倒闭潮来得比之前更为凶猛。
(因渠道限制,该统计未包含港澳台地区)
从转让诊所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四川省的诊所转让需求最多,诊所转让分布情况与地区拥有的诊所/门诊部数量呈正相关,如广东(3821)、江苏(1933)、浙江(1831)三地的门诊部数量为全国之最,山东(18660)、四川(16467)的诊所数量位居全国前三。
(因渠道限制,该统计未包含港澳台地区)
从城市分布来看,重庆市、深圳市、长沙市诊所转让需求为全国之最。整体看来,一二线城市及省会城市诊所经营压力较大,面临高房租、高人力支出的成本压力。在一线城市中,上海地区诊所转让数量较少,且以口腔、医美等消费医疗门诊为主,这与上海地区高端医疗多,小体量诊所少的基础医疗格局有密切关系。
从转让诊所的机构性质来看,70.38%为注册诊所,25%为门诊部,还有数十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卫生室(所)。门诊部一般面积较大,开展项目较多,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更高,在低收入流水情况下,抗风险能力更低。
中医、口腔、综合诊所遭重创
入不敷出是主要原因
从转让诊所的类型分布来看,中医科、口腔科、综合型诊所的经营受到重创。口腔、医美、眼科因为择期手术缘故,可能在复工后短期内带来客流回暖现象,但仍然有较多口腔诊所倒在了寒冬。
客流量是诊所转让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一位深圳中医馆经营者告诉记者,本次疫情期间,居民宅家饮食作息较为规律,儿童居家交叉感染概率较小,诊所常见的发热感冒、肠胃不适等常见病种发病率降低,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在疫情期又被禁止接诊,诊所和医馆生意自然冷清。
此外,疫情期线上问诊使用率激增,相当程度上“截留”了线下诊所客流。线上问诊工具减少了居民问诊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许多轻症得到咨询诊断后,居民自行买药自愈,跳过了诊所医师诊断这一环。
对于部分外地客流占比高的诊所,受疫情期的人员流动限制,慕名而来就医者减少,诊所客流被导诊至居民附近医疗机构。
复诊后客流量低,每日入不敷出成短期常态。据调查显示,部分口碑较好的诊所在开工复诊后1周客流量恢复至60%,而一般客户粘性较差的诊所,每天的门诊量维持在2~5人左右。
高额租金成本是另一个影响因素。
据统计显示,房租成本在5000元以上的诊所占总转让诊所数量的1/3,其中23%的转让诊所房租成本在5000~10000之间,近1/10的转让诊所房租成本在每月1万元以上。如此高昂的固定房租成本,即使是复诊之后,部分诊所的现金流仍然撑不过6个月,再三规划后只能“卖身”。
02 行业重创之下,有哪些深远影响?
洗牌期加快,基础医疗供需矛盾增加
诊所转让、倒闭,对于其辐射1~3公里的辐射的居民来说,意味其可选择的基础医疗服务正在被削弱,部分转让诊所经营时间在10年以上,已经在周边社区形成了相当的口碑和客流,一旦诊所倒闭,影响最深刻的往往是诊所周边有信任度和依赖性的居民。
作为区域分级诊疗的民营参与主体、分担三甲医院繁重诊疗任务的根茎,诊所的大批量倒闭会增加基础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
相比前些年的“屡唱不衰”,这次疫情真正加速了诊所行业洗牌,诊所行业将长期以快节奏的“进入——出局——进入”状态蓬勃发展。《中国医药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内全国有4000家诊所消失,但当年诊所总量仍有10249家的净增长。据今年2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新增1.9万家门诊所,再创新高。
2011-2018年诊所数量及城乡分布图
数据来源:历年卫生统计年鉴
制图:诊锁界
诊所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否会因疫情而放缓,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国基础医疗薄弱,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床位、医生、护士等)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诊所行业的快速成长和规范性发展,对我国补齐医疗短板,让居民享有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来说,是绝对的利好。
头部企业暗中并购,寡头效应初显
诊所转让数量激增,收购方也暗潮涌动。就诊锁界接触的十余位诊所收购方来看,其中不乏有实力的行业巨头或跨界资本,诊所收购的首要条件可能是要求盈利,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全科诊所/门诊部更为青睐,其次是综合门诊部和专科诊所。
但就转让机构而言,当前大部分诊所机构的转让原因多为经营困难、不懂经营、招不到合适医生、执业许可到期诊所标准新规淘汰等,在商业模式未成熟的情况下,对于成熟的资本来说,模式未跑通的诊所,转让的价值可能仅在于区位和牌照而已。
此外,部分诊所经营者开价有些不切实际,对于设备、投入的估值过高,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下,连续3个月都未转离手的机构也大有人在,如果对自身品牌的价值有信心,可以考虑再坚持下去,但要记住“高价退出不切实际”。
疫情对医疗机构按下的“暂停键”,似乎成了头部企业战略布局的“快进键”。部分行业巨头也在积极寻找优质机构以满意价格出手,有时卖掉诊所,落袋为安也是一个不乏明智的选择。疫情期间,企鹅杏仁宣布妈咪知道医护团队并入企鹅杏仁集团,企鹅杏仁集团在深圳城市模型的儿科诊所“关键一棋”已落子,打响疫情期诊所行业生态布局的响亮一枪。其他暗中发力的机构,虽然不高调宣扬,也在默默角力,只等潮水褪去显露真身。
认清核心业务,倒逼传统诊所升级
疫情期,多地卫监部门对诊所的感冒、咳嗽药品暂时收监,部分卫健部门以禁止输液作为诊所开诊条件,这使得以药品服务、输液项目为主要营收的诊所收入锐减,诊所经营者只得在诊疗技术收费、检验项目、外治疗法等项目上寻求新的利润点。
以医生诊费为主要收入,收入结构低药占比是新型诊所的一个显著特点,传统诊所的精准诊疗用药技术升级、经营理念更新、管理方式引入或成为疫情后的刚需。传统诊所模块化赋能和转型升级成为一个更加旺盛的需求。
“好事多磨”,在疫情的考验下,能够经营有方,必定是付出大代价进行全方位思考,对边缘业务的及时止损,对患者认可的核心业务保持并加强,对资金链的管理,对员工人力薪资配比的合理掌控。
在确保了3~6个月现金流能“生存”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开展各种“之前想了但一直没时间做”的探索:
诊疗流程完善对于提高客户粘性、提升诊疗效率至关重要;客户画像的颗粒度分类;病例数据的梳理;会员制度设计;线上团队培训;短期引流营销方案;疫情长期持续下多点医师、专家团队的维护……
以诊疗服务提升和营收增长的一切相关核心点,都可以在2020年的当下开始梳理。
线下机构,迈出线上探索的关键一步
疫情期,几乎所有医疗机构都在不同层面上对线上领域有了着力点,O2O概念很早就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落地生根,在传统医疗领域的成功商业模式仍然较少,但早入局的佼佼者们已经收割了足够多的红利。如育学园的线上科普和母婴产品、知贝儿科的线上课程等有很好的项目营收和品牌效果。
从线上探索的深度层次举例,线上探索可以有:
在线咨询问诊;线上商城;线上培训;公益科普讲座;新媒体品宣;患者客户社群;直播带货;搭建病例数据库;互联网医院接入;药店配送合作;远程诊疗等。
但须注意的是,即便线下门诊量不佳,线上探索仍需量力而行,医疗服务作为产品的本质仍然是疗效和对患者的全周期关怀,任何脱离本质的工具、服务都是本末倒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愿诊所人能倾尽全力熬过至暗时刻,在那个不久的春天里,能大口呼吸属于自己破茧重生的新鲜空气。”
特别声明:本文统计数据主要来源:诊锁界数据库、卫生统计年鉴、商铺网、康强加盟网及其他数据,据公开数据搜集难以详尽,如有误差,敬请指正。
//来源:诊锁界 作者:太白
//编辑:玉衡
❖ 慎重声明: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