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中国企业大转型决胜力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8 14:28

  中国企业此次大规模“史诗级”转型升级,恰逢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颠覆性新兴技术集中大爆发、大交融,而这些新技术有一个共同特点:快——快速发展、快速变化、快速淘汰。

  在这个以速度取胜的时代,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一旦起跑,便会在各种新技术、新力量的推动下快马加鞭。如果抓住了这个力量,就抓住了这个时代,而这个力量就是启动中国经济更强劲引擎的密码。虽然转型过程注定异常艰难,但是这种转型探索一旦成功就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企业将大规模直面新经济,世界经济也将因此获得更加强大的推动力。

  承接10月14日《经济参考报·高端智造》对中国企业空前规模转型潮的描述和探讨,此次报道将深入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从微观层面解读中国企业划时代转型升级背后的驱动力量。

广东东莞长安镇一家企业的现代化生产车间。资料照片

  中小企业“跑步”脱离全球低端产业链

  □记者 吕光一 广州报道

  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虽然单体规模小,但数量庞大,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近期,记者在民营中小企业聚集的珠三角调研发现,很多中小企业正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加快脱离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成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迸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在珠海市唐家湾镇一个不起眼的厂区,敏夫光学总经理何银权和他的同事正在商议从国外进口一批高端检测设备。5月份,他们刚从农业银行获得一笔2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对于这笔钱,工厂管理层有一致的态度:“购买更高端的设备,推动产品进一步升级。”

  “我们的产品主要面向欧美市场,在现在的贸易环境下,也有人建议我们要保守一些,不要在科研创新、产品研发上投入过多。但是我们反而是更清醒了,只有更多地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升级上,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才能长远地生存下去。”何银权说。

  无独有偶,东莞市诺高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去年也投入了1000万元用于设备研发和装备更新。董事长刘家平估算:“这笔投入估计三年才能回本,但是能够直接改善我们的技术工艺,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值得花。”

  在珠三角,之前凭借低成本、低利润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正在纷纷调整方向,加大科研投入与设备更新,成长为在国际市场上有话语权的“专精特新”企业。

  以敏夫光学为例,10多年间一直专注于一个小小领域——枪支瞄准镜的研发和生产,从一个瞄准镜加工厂转型成为拥有58项有效专利的行业领军者,如今敏夫光学年销售额已突破1.5亿元。

  2019年6月,南方日报社与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秘书处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所有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完成了全国65%的发明专利,开发了75%的新产品,高质量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磁吸”科创企业入场

  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广东南沙自贸区香江国际金融中心,几十个初创型科技企业分享同一栋办公楼。这里聚集了云从科技、广汽蔚来、科大讯飞、暗物智能、智媒云图等多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创企业。

  由全球知名人工智能科学家团队创立的暗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几个月前选择落户南沙。与很多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一样,暗物智能体量不大、人员不多。“暗物智能最初在美国硅谷成立,后来是被国内的营商环境吸引来到南沙。来了之后我们就更坚定了之前的选择。现在国内在政策支持、市场培育、创新环境等方面对科技型创新企业的发展都非常友好。”暗物智能董事长助理董乐说。

  在广州,2018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时尚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090.98亿元,占GDP比重17.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2.5倍和2倍。新兴产业正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加油”政策助推升级

  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体量小、灵活变通等优点,但同时也受到政策环境、融资条件的制约。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数量总计达5600万家,所对应的融资需求总金额估计达4.4万亿美元,融资缺口大概为1.9万亿美元。报告指出,中国41%的中小微企业存在信贷困难,超过2300万家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无法完全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满足。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实现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去年下半年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在广东,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会同广东省银保监局2019年初发起“访百万企业 助实体经济”专项活动,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走访广东全省超过100万家未获银行授信的民营、小微企业,了解融资需求,宣讲金融政策,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截至2019年6月末,广东省各银行机构累计走访企业超过89万家,实际落地贷款1.4万笔,约449亿元。

  银行主动“下沉”服务,上门为中小企业送融资政策,让很多企业主感到惊喜。中山市华艺灯饰有限公司2019年上半年从银行获得了一笔贷款。公司副总裁卢伟林说:“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流动性明显改善,信心不断提升。中小企业贷款不仅容易了,成本也相对降低了。”

  让卢伟林更满意的是,今年明显感受到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卢伟林说:“以前贷款,都是中小企业去求银行,现在是银行找企业。银行身段放低了,门槛降低了,更接地气了。”

  银行和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2019年以来广东省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截至6月末,广东民营企业贷款余额4.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卢伟林表示,这笔新融资将投入到产品销售端新渠道的拓展上。华艺灯饰从事传统灯具出口贸易多年,近两年正积极开拓新零售、跨境电商销售新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寻求转型。

  民企聚力创新谋升级

  □记者 陆华东 南京报道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近年来,江苏民营企业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以人才为核心资源,加快推动转型升级,生产更加“绿色”,制造愈发智能。

  创新成企业“再生”驱动力

  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民企正逐渐改变原先只注重原材料和资本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转而将创新研发视为企业“再生”的驱动力。

  采访中,多位民企负责人表示,必须将创新融入企业发展的血液之中,新时期企业发展要实现“快人一步”,唯有依赖持续不断的创新。走进江苏部分民企,记者发现,展厅里都会有专门的区域展示企业引以为豪的众多专利证书。

  今年8月,2018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发布。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恒瑞医药位列第14位。同期发布的2019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榜单,恒瑞医药位列第一。

  榜单上的“傲人表现”得益于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投入。在恒瑞医药连云港研究院,记者看到,实验室内陈列着核磁共振仪、X射线衍射仪等国际一流的研发设备,研发人员正在有序忙碌着。

  “公司2018年投入研发资金26.7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3%,并打造了一支30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为公司不断加快创新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恒瑞医药研究院院长卢韵表示,目前公司已有5个创新药获批上市。

  位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无线谷”,聚集了13名院士、6000多名科研人员,培育了400多家高科技企业,10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实现就地产业化。在这里,创新元素随处可见。

  在双良集团董事长缪文彬看来,当前已经进入“技术造富”的时代,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市场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培养高技术人才,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科创项目是明天。我们正加快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着力攻克关键技术、掌握独创技术;同时努力扶持一批‘开天辟地’的独角兽、瞪羚型企业,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体系,引进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江阴市委常委、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主任计军说。

  升级“首选”智能化改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更高效地生产、管理,智能化改造成为越来越多民企的首选。

  在盛虹集团国望高科厂区的纺丝车间里,记者看到一台台纺丝卷绕机正在有条不紊地自动运行,细长的化纤产品飞速卷丝,满卷后机器自动发出信号,通知落筒机接收丝锭,然后通过智能运输车分批装载,送至摇臂机器人处,摇臂机器人再将丝锭卸下,摆放在空丝车上,送入下道工序。繁忙的生产线上,只需两名工人负责设备操控等工作。而在使用机器人之前,这些生产流程都要靠人工来完成。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招工难、用工贵成为困扰纺织企业的难题。作为江苏化纤“大户”,盛虹集团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企业的战略重点,深入推进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探索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高端新兴产业的转型发展之路。

  “在成立之初,我们便坚持将创新驱动、智能制造转变为发展动力,以装备技术创新理念取代规模化发展,带动行业产品技术升级。”盛虹化纤总工程师梅峰介绍,通过机器换人和智能车间建设,公司年平均节省成本1500万元,用工率减少34%,故障率减少55.9%,人员单产提升29.8%,产能提升33.06%,作业精准性、成功率也显著提升。

  位于南京的科远智慧,同样花费大量资金投入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与研发,共计15条自动化生产线,覆盖生产、测试、仓储、物流等几乎所有环节,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同时,整个车间的基础设施也是按智慧楼宇的方案设计,实现了数字化管控。

  投产至今,科远智慧滨江智能工厂已降低生产周期25%、降低生产损耗10%、提高库存周转率35%、提升生产效率24.3%,产品不良率降低30%,制造费用率降低27%,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绿色引擎”推动加速发展

  提到化工园区,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危险的化工废料、恶臭的水体、难闻的气味。然而,走进江苏省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这里不仅厂房整洁明亮,而且有大片绿地,水流清澈,空气中也很难闻到刺鼻气味。

  盛虹石化产业园是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龙头项目,也是基地化工企业“绿色发展”的标杆。“总投资约775亿元,其中安全环保投入116亿元,约占总投资的15%。”据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介绍,年产1600万吨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在安全环保方面的投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盛虹石化产业园内,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废酸通过再生装置,“摇身一变”成为新原料,循环利用于再生产。这个由盛虹石化投资3.26亿元打造的“废酸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了三套联合装置的产品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环保零排放。

  “各项目在设计阶段就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废’,使污染物的防治由末端治理向过程控制转变,建立绿色产业链,实现物尽其用,清洁生产,打造生态型企业。”缪汉根说。

  在民企聚集的江阴,“绿色引擎”正加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部分民企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企业转型成为提供节能环保方案的“服务商”。

  运行、停机、维保,健康、亚健康、异常,每年可节约3800万吨标准煤……在双良集团智能管控中心,记者在电子屏上看到,双良遍布全国各地的设备状况都能实时呈现,管理与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双良的能源技术和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到进博会主场馆、上海迪士尼乐园等众多项目。

  “专精特新”小巨人如何炼成

  □记者 屈凌燕 杭州报道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浙江通过鼓励支持“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发展小巨人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改和平台化服务为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增智力”,创造更优营商环境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不仅成为浙江经济的“基本盘”,也成为抵御经济风险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力量。

  瞄准“隐形冠军”

  在船舶、核电等领域的建设中,密封件属于关键“小零件”,曾被国外公司垄断达半个世纪。今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参与的“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结构件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从记忆钢材、石墨垫片到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天生密封件励行根团队从材料起步,30年磨一剑。研发缺乏数据支持,就自己投入搞实验室;银行欠款7000万元,举步维艰时却拒绝了外企几亿元的收购“橄榄枝”……“一旦认准方向就坚定走下去”,靠着这份锲而不舍,天生密封件终成“小巨人”。

  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持续8年投入2.2亿元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终于打破国外垄断,给机器人装上了国产“肘关节”。减速器在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技术壁垒最高,成本占比也最高。“掌握了核心技术,这类产品将在工业自动化方面应用广阔,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董事长岑国建说。

  日前,国家工信部公示第一批24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其中浙江19家企业。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判断、对行业高端的发展追求,创新驱动力促使浙江中小企业更加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替代的一环。

  为梯度培育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雏鹰行动”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万家以上,净增“小升规”企业1万家以上,入库培育隐形冠军企业1000家以上,产生隐形冠军企业200家左右。

  降低“试错成本”

  面对不断增长的各种成本和不断提高的品质要求,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是世界难题。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试错成本和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落入“转型找死”的境地。

  在“中国轴承之乡”新昌,轴承行业是当地的民生行业。一面是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多端,一面是产业链下游企业如汽车、家电等市场需求不振,新昌轴承行业在突围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找到了“数字化制造、平台化服务”驱动中小企业价值提升的“新昌模式”。

  作为浙江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试点县市”之一,新昌在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选择以轴承行业为试点,由陀曼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开展企业数字化制造应用改造的“百企提升”活动。参与数字化技改的新昌轴承企业普佑科技,在厂房、设备和人员不变的情况下,产值从实施前2016年的3200万元,猛增到2018年的7100万元,增长了121.8%、利润增长了168%;沛斯轴承的设备综合利用率从2019年1月份的48%提升到5月份的63%;斯菱股份的服务响应时间从60分钟提升到20分钟,提升300%。

  新昌轴承行业协会秘书长杨初明介绍,除了产出率提高、能耗降低等从科学管理中获得的效益,行业云平台还利用生产线产量数据计算需求量,为中小轴承企业提供原材料集中采购和精准配送,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解决大批量采购周转资金压力。

  目前,这一模式在浙江全省推广,如长兴市纺织与印染,永康汽配和金属加工,慈溪小家电,乐清低压电气行业……尽管面临工业下行压力,但是浙江智能制造的步伐还在不断加快。上半年,浙江省重点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投资842.3亿元,达到全年目标的56.2%,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9894台。

  着力“深度融合”

  浙江金石包装有限公司在寻求产学研合作时,乐清市委人才办就牵头通过研究院资助、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政策支撑,促成其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石)纳米材料合作实验室。如今,由该实验室研发的易揭盖产品已经实现规模生产,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一经推出立即在国内外展销会上成为焦点,收获大量订单。

  根据新一轮“浙江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9年,浙江将通过改革育小、创新强小、金融活小、服务暖小、聚力扶小等系列举措,全年新增小微企业18万家以上。其中,新增八大万亿产业小微企业5万家以上、进出口经营权备案登记企业3500家、“个转企”1万家以上,加快形成“小微有活力、民企有实力、发展有动力”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如何用数字技术创新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下一步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畴镛认为,其间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与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数字化投资回报周期长、转换成本高,或者缺乏数字化技术、资金、人才。二是行业大数据平台缺失,企业间数据的交换、融合尚在初始阶段,政府公共数据面向企业开放的程度还不高,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程度不深,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数据驱动产业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