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陪跑人”将为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助跑”。8月12日,“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0人会”启动会议暨“行业平台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圆桌会在广州举办。
“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0人会”(以下简称“50人会”)由省内外50名具有实体产业升级情怀、产业数字化底层逻辑、生态协同合作能力的企业家和行业专家共同发起成立,将汇聚政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组织各类行业交流活动,打造全省性交流合作平台。
广东“制造业当家22条”提出,构建“工业互联园区+行业平台+专精特新企业群+产业数字金融”为核心的新制造生态系统。在专家看来,“50人会”是企业界和行业专家推动构建新制造生态系统的重要探索,让细分行业“懂行人”成为数字化转型专业“陪跑人”,将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专业“陪跑人”为数字化转型“助跑”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任务,中小企业依靠单打独斗很难取得成功。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怎么转’‘找谁转’仍是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堵点。”会上,“50人会”秘书处代表成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员石林说。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与其核心业务相匹配的数字化技术和改造方案较少。同时,中小企业在选择数字化技术时容易盲目跟风,有的直接套用大企业的复杂数字系统,难以实现数字化系统和业务的精准匹配。
在业内专家看来,从中央到省市各地政府一系列举措下,数字化转型仍面临“企业需求碎片化与产品方案规模化”的主要矛盾,其本质是数字化产业供给能力落后于产业数字化需求。
为此,“50人会”将构建“1+2+N”“懂行人”服务架构,让“懂行人”专注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其中,“1”是指1个专业陪跑人,“2”是指“懂行人”指引和政府指引两条路径,“N”则是涉及人才、创新、金融、标准等多方面的生态。
以数字化推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出题、答题、推广”的过程。石林解释,“出题”就是体系化梳理省市、县域和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共性需求和分类场景,“答题”则要找到转型方法、路径、技术、标准等联合创新,并针对性制定政策措施和组织宣贯推广。
“50人会”的会员企业作为“懂行人”,也在积极探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广东方案”。
“数字化就要系统化,通用化就要标准化。”广东中泰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小春感叹,面对中小模具制造企业非标定制无法大规模制造、产业分布离散、小微企业占比大等现状,“我们通过打造模具产业服务平台、模具行业数字化赋能平台、产业集群园区平台三大平台,合力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嵌入数字生态。“作为整体方案提供者,我们协同刀具厂商、装备厂商及核心配件提供商等供应链上下游厂商,为精密零部件企业赋能,实现业务链接、产能协同、订单协同、服务协同。”中山迈雷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守金说。
“随着人力成本和客户管理费用的提升,我们利用互联网将各个单机设备串联起来,将制造端加工特征前移到设计端,推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机床执行软硬件设计控制数据的一体化。”佛山慧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建平说。
数字化平台正加快助推绿色低碳生产产业链的高效链接。“我们通过建设针对纺织印染行业的数字化产业平台,推进企业朝着高效、集约、低碳化方向发展。”佛山技研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伟介绍,企业可以实时掌握实现按批次管理能耗,订单实现跨工厂协同生产,以此检测产业链共享,推动纺织印染行业快速反应,柔性生产。
培育孵化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50人会”是广东企业界和行业专家界合力构建新制造生态系统的重要探索。近期,广东省工信厅在全省各地举行的“制造业当家22条”政策宣讲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据广东省工信厅工业互联网处四级调研员张俊介绍,广东正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培育高工业特征、富软件生态的垂直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最终构建“行业平台+工业互联园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金融”的新制造生态系统,解决数字化转型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具体来说,工业互联园区是指行业平台参与运营、促进形成专业分工且紧密协作网络的新型专业园区;行业平台是指高工业特征、富软件生态、强协同连接的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聚合了大量细分行业的专家、数字化服务商等产业生态,是各行各业新型制造的基础设施。
在构建新制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广东正在推行两条路径:针对行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集群,由行业龙头制造企业牵头,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的作用;针对行业集中度低的集群,则由行业公共服务企业牵头,聚合生态资源,探索集中共享和协同创新新模式。
多元主体是这一生态系统的鲜明特征。张俊表示,系统主要包括三类企业,即共性底座型企业、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和相关制造业企业,同时还鼓励融资机构、科研团队、国资国企等角色加入生态链。
事实上,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其关键成果就是培育孵化出各细分行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这类高工业特征、富软件生态的平台型企业或平台型组织,与工业经济时代的‘链主’企业不一样,它以数据链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资源链向产业链集中配置和深度融合,以第三方、市场化机制、基于数字技术实现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与产业治理。”张俊表示。
如何推动这两条路径落地落实?张俊表示,从有效市场来看,要让细分行业“懂行人”作为行业数字化变革的引路人和牵头者,发挥其行业深度认知和产业升级情怀,让其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创新的主体、受益的主体;从有为政府来看,政府要从指导型向服务型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渡给“懂行人”,促进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
这些“懂行人”,正是推动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专业“陪跑人”。接下来,广东还将从加强组织保障、创新投入方式、创新园区运营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支撑和强化监督考核等保障措施入手,推动新制造生态系统顺利搭建;针对粤东西北数字化转型相对弱势的局面,广东也将出台一些针对性举措,保证相对成熟的细分行业都能得到数字化转型方面支持。
【采写】 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见习记者 曾良科
【摄影】 南方+记者 张令 见习记者 钟志辉
【剪辑】龙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