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的主体,是保障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已成为各国共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中小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敢于勇立潮头,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力量,蕴藏其中的生产、管理、服务、技术能力不断积累提升,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更要求必须继续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6月26日-30日,APEC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合作论坛、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在广州密集召开,聚焦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需求,助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与第二届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支撑千行百业,链接世界各地。”中博会组委会秘书处副主任、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杨淑鹏表示,本届中博会参展展位总数超过3600个,参展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来自越南、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300多家参展企业,及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参展企业1700多家参加了本届中博会。
在为期4天的展会中,线下进场参观、洽谈和采购超10万人次,展会论坛线上观众累计超过110万人次。据初步统计,共达成直接采购、融资、产业链协作、业务合作和投资意向金额超百亿元。
本届中博会同步举行以“创新引领发展、合作聚力未来”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包括开幕式及主论坛、1场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国际合作平行论坛,并围绕产业链合作、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投融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举办6场分论坛,以及6场配套活动。中博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工商界人士在中博会期间热议如何支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小微企业建言支招。
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体系,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数字化转型也关乎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韧性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小企业的必答题和必修课。
在以“重构新制造·中小启新程”为主题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上,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分享了他对于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工业互联网姓工不姓网,尤其是服务工业是主阵地。目前工业互联网的服务能力仍偏向于IT技术,推动工业互联网转型,可以采取横纵结合、建设面向产业链和细分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鲁春丛谈到,要搭建集工业数据汇聚、算法模型调用于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支撑数字化转型的IT技术环境。从设备、单元、产线、车间、工厂多维度推动数字技术与工业场景的应用需求深度融合,提供全流程的服务,加速OT侧的数字化改造。
一是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依托“大企业建,中小企业用”的模式,建设一批面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新型基础设施,联合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行业分中心。健全标准、算力、数据、安全和应用“五大体系”,培育一批重点行业的特色平台。
二是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体系,建设企业医院和产业大脑,构建省级产业大数据系统,重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核心能力的诊断,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软件服务平台。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需求,提升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应用云化工业软件,降低代码开发的成本,降低数字化转型的门槛。
三是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行业出题,产业答题,供需协同的思路,强化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供需的对接,推动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建立需求清单,明确攻关方向和任务目标。另一方面,要引导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围绕需求清单,研发产品和服务,加速优质解决方案的推广。
四是加快建设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体系,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学院和专业,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数字人才的培训基地,开发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培养培训政府引导干部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产业技能人才等五类人才,壮大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的供给。
支持地方出台产业集群专项政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单元,对于推进产业协作和资源共享、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产业组织效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典范,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6月28日召开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国际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刘贤刚发布了《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年度发展报告》。
刘贤刚谈到,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有利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有利于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贤刚指出,当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不显著,协作水平有待深化;协同创新水平有待提高,人才方面亟待加强;数字化转型统筹不足,绿色化转型缺乏长远布局;部分集群优质服务资源下沉不到位,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刘贤刚提出了五点措施建议: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央地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集群发展促进政策体系。支持地方结合产业实际出台集群专项政策,引导优质资源在县域充分集聚,提升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效率。
第二,做强主导产业。引导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据产业链图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培育。鼓励集群建设共享工厂、共享车间、协同创新平台,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巩固提升与先进制造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的协作水平。深化贸易、资金、技术、人才、产能等国际和区域合作,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第三,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和管理人才在集群兼职,鼓励集群与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优化集群人才供给。引导集群内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支持集群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第四,增强集群转型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数据共享平台,支持数字化服务商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和推广“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加强绿色低碳公共设施建设,提升资源供需匹配和循环链接水平。
第五,完善集群治理机制。依托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等机构建立集群发展促进机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有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提高中小企业在集群发展决策中的参与度,切实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做中小企业信得过、靠得住的“娘家人”。
支持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有管有放”强化资本市场赋能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近年来我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常会指出,要把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服务初创期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在以“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资本市场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为主题的中小企业投融资国际论坛上,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鹰表示,优秀专业的市场化投资机构对支持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非常重要,为实现政策性和市场化的平衡统一,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建立了“有管有放”的思路。
一方面要“管好”,通过对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投资协议的刚性约束、投资风险的全程管控,把政策目标锚定筑牢。另一方面要“放好”,通过建设市场化长效运营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心态,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对此张海鹰分享了六点举措:
一是坚持带动社会资本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截至目前,公司已设立31支子基金,总规模近900亿元,子基金投资项目投资后带动的资金总量已实现了20倍以上的放大。
二是坚持投早、投小,支持创新成长型企业发展。截至目前,子基金已累计完成投资项目超过1100亿,累计投资额已超过390亿元,投资成长型中小企业占比达到78%,投资金额占到71%,子基金投资A轮B轮前的企业总数量已经超过80%。
三是坚持聚焦国家战略,扩大惠及范围,使基金所投的项目涵盖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在扩大范围的同时,也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重点领域的累计投资额已经超过300多亿元,占比超过80%。
四是坚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中西部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在中西部受理的子基金数量已经达到10支,占比超过30%。在中西部的项目数已经达到140个,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
五是坚持促进技术创新,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所有被投企业2022年度研发投入占比较上一年增长20%以上,50多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在培育专精特新方面,截至目前,公司子基金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0多家,投资金额达到170多亿元。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48家,投资金额超过65亿元。
六是坚持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项目上市和退出。截至目前,31只子基金累计IPO项目已经超过60个,退出收益的市值合计达到110多亿元,回收的收益倍数达到4.95倍。